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、北京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长朱民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,“从碳达峰到碳中和,欧洲约有60年过渡期(1990年至2050年),而中国要在30年时间里完成,这种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。”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人均GDP正约1万美元;从中等迈向高收入阶段;经济还会翻倍,须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碳排放。
2020年9月,北京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,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除时间紧迫外,朱民对澎湃新闻分析称,欧洲国家迈向碳中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与中国截然不同。“欧洲国家作碳中和时,人均GDP已经达到3万到4万美元左右。这种情况下,他们有两个主要经济特征:一是服务业比重达到70%左右,工业消耗能源已经比较少了。二是经济进入低增长,增速在2%至2.5%左右。”
中国面临的则是: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;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;经济还会翻倍,服务业和工业都仍处于增长通道,须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碳排放。
“我们做过相关模型,预计2050年左右,中国经济可能会翻番再翻番,我们对此有信心。但与此同时,一次能源消耗基本上要维持不变甚至下降。反过来说,要用1/4能源支撑经济增长。”朱民说,这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高能源效率。作为化石能源的煤、油、气占比会大幅度削减,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、核能等清洁能源占据主导地位。
朱民认为,能源结构变化将根本改变经济结构。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革命重塑中国经济,也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。他提出,碳中和背后的根本是科技创新。能耗量最大的工业、交通、建筑部门都将被新技术改写,“碳中和目标逼著我们走向科技创新之路”。
本文由:开云体育全站app下载 提供